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每到农历十月十五;许多地方的老人总会念叨起“下元节”这个听起来部分陌生的节日。而翻开泛黄的老黄历,“元日”二字又让人联想到正月里的热闹场景。在这两个名字相似的节日~一个深秋祭祀 -一个新春庆贺,看似相隔遥远;可是在文明的长河中交织出特别的文化图景。它们就像时光长河中的两盏明灯- 一盏照亮了农耕文明的丰收喜悦- 一盏点燃了辞旧迎新的希望之光。
把大家可能不知道,起下元节- 总带着点神秘色彩...农历十月十五这天南方水乡的渔家会在船头摆上三牲祭品!北方农家则忙着用新收的糯米做糍粑!在这可不是普通的日子...老辈人常说“十月半,斋三官”,说的就是祭祀天、地、水三官的传统...在福建莆田。至今还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把冒着热气的麻腐包子摆在田埂上插香祭拜的模样得狠!这些习俗都源自道教“水官解厄”的说法,古人相信这天向水官大帝祈福~能消灾解难保平安。
要说最接地气的;还得数那些流传千年的吃食。江苏人这天必做豆沙馅的“豆泥骨朵” 面团捏得圆鼓鼓的~活像丰收的谷仓。甘肃人家端出麻腐包子,用麻子磨浆做的馅料清香扑鼻。这些朴实的食物里藏着大智慧——新收的糯米寓意五谷丰登;圆滚滚的造型标记团圆美满...就连金属匠大家也有自己的讲究,老铁匠铺子里这天必定歇业,红纸上写着“恭贺炉神圣诞” -原来他们把太上老君奉位行业守护神。
以你别说- 到元日 那可就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了。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传唱了千年但狠多人不知道;古人说的“元日”老实讲就是正月初一。
在紫禁城里、皇帝要穿上十二章纹冕服接受百官朝贺,那场面可比这时候的春晚壮观多了.老百姓家里也没闲着 -桃木板上刻着神荼郁垒的门神,孩童兜里塞满用彩绳串起的压岁钱。
最有趣的当属“五辛盘”,葱、蒜、韭菜等辛辣蔬菜拌成的凉菜,吃得人眼泪直流只是乐在其中说是能驱邪避瘟。
你猜怎么着?!代更迭中这些传统也在悄悄改变...下元节的灯火渐渐暗淡- 倒是闽南地区还保留着“下元暝”的习俗 红灯笼在十月的晚风里摇曳 -恍若时光倒流...
你听我说,元日经过百年演变,从农历正月初一变成了公历元旦- 北京人在天安门广场守岁的热情可是丝毫未减.值得玩味的是当韩国把“燃灯会”申遗成功时咱们才惊觉那些逐步消失的灯彩游园,原来都是下元节的老传统。
站在现代回望这些传统节日 -就像打开了一本立体的历史书。下元节教会各位感恩自然的馈赠- 元日提醒我们珍惜辞旧迎新的勇气。当年轻人在冬至吃饺子时大概有机遇尝尝麻腐包子;
说来也怪 -跨年钟声敲响时不妨给孩子讲讲门神的故事。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 不该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应当作位连接过去跟未来的桥梁!
毕竟,知道从那里来,才能更清楚要往那里去。你有什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