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历二月初二,大街小巷的理发店总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都赶着在这一天“剃龙头”.为啥不知怎么的要选这个日子剪头发?老一辈人总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这话可不光是图个吉利。
传说龙抬头这天蛰伏一冬的苍龙从沉睡中苏醒、腾云驾雾直上云霄~带来春雨滋润大地!大家借着这个好兆头剪去旧发,就像甩掉过往的晦气,盼着新年能沾上龙的祥瑞之气。
剃龙头里的讲究可不少- 要说这剃龙头的门道,光是时辰就有讲究!
天还没大亮就有人摸黑排队,卯时(早上5点到7点)剪发叫“抢头彩”~太阳刚露脸那会儿剪。寓意事业学业都能拔得头筹。到了巳时(上午9点到11点)。阳光暖洋洋照进店里,这时候理发最适合驱散霉运,据说连发丝都能沾上金光。最热闹的要数午时(11点到下午1点),顶着日头剪头发叫“接龙气”。老一辈都说这时候龙王爷正腾云驾雾呢。剪刀咔嚓几下就能把福气接回家.
给娃娃剃头更是马虎不得!半岁大的小囡囡被抱上理发椅,理发师嗯拿着推子轻轻扫过胎毛,这叫“剃喜头”。
年轻爸妈在旁边举着手机录像,嘴里还念叨着“剃个龙头~聪明伶俐”- 恨不得把天下最好的祝福都揉进这撮头发里。中学生赶着开学前来剪发,嘴里喊着“削发明志” -刘海剪短露出脑门~说是这样听课记知识点更牢靠。
那些藏在吃食里的龙影子 -剪完头发可得填饱肚子!北方人家端出冒着热气的饺子~管这叫“咬龙耳”;咬破薄皮时溅出的汤汁,说是龙王爷送的金汁玉液。厨房里媳妇儿忙着抻拉面 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面条叫“扶龙须”,吸溜进肚时还要故意发出声响。说是这样能把福气吸得干干净净。最逗趣的是煎饼摊前的大爷 -把面糊摊成鳞片状。笑呵呵地说这是给龙王穿的铠甲。
江南水乡的巧手主妇另有一招!把糯米粉捏成龙角形状 -上锅蒸得晶莹剔透,美其名曰“登云糕”。小孩子举着糖画摊上买的龙形糖块、舔着麦芽糖绘制的龙鳞图案- 小脸笑得比糖还甜。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灶台边还煨着红豆粥;熬得稠稠的说是“龙血汤” -喝下肚能祛病消灾。就连喝茶都有说法;紫砂壶里泡的龙井茶;倒出来时要高冲低斟,说是模仿龙吐水的姿态。
田间地头的春龙仪式,村里的老把式这天起得特别早!
扛着锄头往田埂上走,先用草木灰撒出弯弯曲曲的龙形,这叫“引龙回”。蹲在地头点燃三炷香- 青烟袅袅中念叨着“龙抬头;好种豆”;抓把种子撒进刚翻过的土里。年轻小伙儿同着爹妈学扶犁。牛轭套上肩时还要在犁铧上系红布条。说是这样耕出来的垄沟像龙脊一样笔直。
水井边也热闹得很!大姑娘小媳妇排着队打水,木桶沉下去时要喊句“请龙眼”- 提上来时看水面倒影- 说是能照见今年的好光景。
井台上摆着新蒸的馒头,掰碎了往井里撒、念叨着“龙王爷吃供品,保咱雨水匀称”。
连家里养的看门狗都沾光,主人特意给狗碗里加块肉骨头,说是“犬守龙门” -护着全家平安。
藏在针线笸箩里的禁忌,奶奶辈的今天更加清闲!
针线笸箩早早收进柜子、说是动针会扎伤龙眼睛。晾衣绳上光秃秃的- 大件被褥昨天就收进屋,怕洗衣裳搓坏了龙鳞皮。厨房里的石磨用红布罩着;推磨声会惊着龙抬头,想吃豆腐得提前备好。
严格来讲; 连说话都讲究,不能提“虫”“蛇”这些字眼 -生怕招来害虫糟蹋庄稼。
小媳妇们凑在村口晒太阳,手里搓着麻绳也不闲着。
这个说“今儿给娃剃头花二十、比平时贵五块也值当” 那个接话“我婆婆非让等到午时说那时辰剪发能旺夫”。忽然有人指着天上喊“快看龙鳞云”~大伙儿齐刷刷抬头 -只见鱼鳞状云彩铺满蓝天都说这是龙王在布雨呢。
现代都市里的新过法、写字楼里的Tony老师今天忙得脚不沾地!提前半个月就挂出预约牌、298元的“开运造型”早被订光。白领们趁着午休溜出来;边刷手机边排队,有个姑娘嚷嚷着要把还有腰长发剪成锁骨发,说是“斩断烂桃花”。
旁边的小伙子要求剃个“龙角发型”~理发师拿着推子犯愁;最后在鬓角推出两道闪电纹。
商场里的促销牌写得热闹!美发店挂出“抬龙头送龙鳞饼”,火锅店推出“龙抬头套餐”~连健身房都贴出“二月二练背 -化身人中龙”的海报。
年轻爸妈带着双胞胎来拍写真;两个孩子戴着纸质龙角头饰,在绿幕前摆出腾云驾雾的姿势。最绝的是宠物店 给贵宾犬修剪出龙形泰迪装 -狗爪子染成金色;朋友圈配文“我家也有小青龙”。
这些流传千年的老讲究;就像春雨里冒尖的嫩芽、总能在新时代找到生长的方式。剪头发不只是图个好彩头;更是把祖祖辈辈的期盼编进了生活经纬。
当电吹风的热气蒸腾而起;恍惚间好像看见田间老农仰头望云的笑脸- 听见孩童念着“二月二~敲梁头,大仓满小仓流”的童谣.这份跨越时空的默契;说不定就是传统文化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