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农历六月初六 很多人说不定会觉得这是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说真的它在咱们传统文化里可藏着不少“宝藏”。老一辈的人总念叨“六月六- 晒红绿” 说的就是这天要翻箱倒柜把衣物拿出来晒太阳、防潮防虫蛀。但需特别指出的是啊 -你说不定不知道 -这个日子还被不少人称呼为“我国自己的母亲节”,背后故事可比你想象的更有趣!
先说说这个日子的“多重身份”!在江苏连云港,六月初六是“小白龙探母”的日子,传说里的小白龙每年除非这天能见到被天庭关押的母亲,眼泪化作雨水 -浇灌着人间万物.而在山东、河南一带~大家会把刚收的小麦磨成面。蒸上热气腾腾的馒头 说是吃了能沾沾的气,感恩大的母亲的无私馈赠.更有意思的是贵州布依族立刻把六月初六过成了“小年”、寨子里杀猪宰羊,年轻人用五色糯米饭拼出吉祥图案,老大家则念叨着盘古开天、圣母引路的故事,把对祖先同自然的敬畏代代相传。
要说这“我国母亲节”的由头,还得从两个流传千年的传说讲起。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黄帝时期- 他的妻子嫘祖教会了大家养蚕缫丝,被尊为“先蚕娘娘”。
相传六月初六正是嫘祖的诞辰- 她不光发明了衣裳让百姓免受寒暑之苦,还教会妇女们纺织持家,民间便把这天当作感恩女性智慧的日子。另一个传说更带着神话色彩—女娲娘娘在六月初六捏土造人她用柳枝蘸着泥浆甩出山川河流,又精心捏出男女老少。
直到今天山西某些村落还保留着“捏面人”的习俗,用染成彩色的面团塑出母亲怀抱婴儿的形象~摆在堂前供奉。
翻翻古书会发现,宋真宗年间还真给六月初六“盖过章”。那年泰山脚下突现“天书”,皇帝大喜在。下面修建天贶殿;定这天为“天赐节”。老百姓可不管朝廷的官方说法,照样按自己的方式过节:扬州人家晒完衣裳要包三鲜馅饺子,取“晒福”的谐音;徐州的老饕们守着“伏羊一碗汤”的规矩- 认为盛夏吃羊肉最能滋补元气;而江浙的区的巧妇们会熬制茯苓糕;雪白的米糕上点缀着枸杞莲子- 说是吃了能让母亲延年益寿。
随着时代变迁~六月初六的“母亲节”内涵越来越丰富!
云南白族至今保留着“送花山”的习俗,儿女们清早攀上苍山采摘野花,务必要凑齐99种颜色献给母亲,象征生活多姿多彩。是否存在替代方案?在湖南湘西;出嫁的女儿会带着手工刺绣的围裙回娘家 裙角绣着“龟背纹” -寓意母亲健康长寿。前几年还有学者考证发现,唐代诗人孟郊那首著名的《游子吟》;很说不定就是在六月初六探望母亲时写下的- 不然怎么连“临行密密缝”的细节都那么真切?
如今虽说国际通用的母亲节是五月第二个星期日。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本土文化。
去年六月初六,西安有群大学生自发组织了“汉服奉茶”活动;姑娘们梳着垂挂髻,男孩们戴着东坡巾,用青瓷茶盏为母亲敬上菊花茶。
苏州评弹团还新编了《六月六·念亲恩》的曲目,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唱得婉转动人。这些新鲜尝试;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深入探讨~
说到底~不管是天贶节、姑姑节还是母亲节 六月初六承载的都是我国人对亲情最朴素的守望。当大家在阳台上晾晒冬衣时在厨房里翻炒新麦时在电话里听母亲唠叨“别总吃外卖”时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始终温热。下次再听老人说起“六月六 -请姑姑”,试试看多问两句背后的故事—毕竟懂得这些老传统。才算真正读懂了咱们自己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