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此;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走再路上都能看到不少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家里的长辈们聊天时时不时会提到"数九寒天";最是老一辈总爱念叨"三九四九冻死狗"!但需特别指出的是说到数九,很多人大约都搞不清楚- 这个"数九"到底是从何事时候开始算起的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计时方法!
数九从哪一个节气开始,说到数九的起点,老黄历上写得明明白白—每年阳历12月21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就是冬至节气!从这天开始、老百姓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九了~每九天算一个"九",数满九个"九"正好八十一天!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日子-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冬至后的八十一天里,气温变化有着分外很非常清楚的规律!
为何事就选冬至是起点呢?!这和咱们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变化有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全年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虽说这时候还不是最冷的时候;但地表积累的寒气已经开始发威~正所谓"冬至一阳生",从这天开始,阴气到达顶点,阳气开始慢慢回升。
数九阶段 | 对应日期 | 气候特征 |
---|---|---|
一九 | 冬至起9天 | 寒气初显,水面结薄冰 |
二九 | 第10-18天 | 北风呼啸,草木凋零 |
三九 | 第19-27天 | 天寒地冻,积雪不化 |
四九 | 第28-36天 | 冰上走人河面封冻 |
五九 | 第37-45天 | 向阳处现零星绿意 |
六九 | 第46-54天 | 河冰开裂,柳枝发软 |
七九 | 第55-63天 | 大雁北归,耕牛下地 |
八九 | 第64-72天 | 桃李含苞,麦苗返青 |
九九 | 第73-81天 | 百花盛开,春耕繁忙 |
实际点说,特殊情况下, 有区别地区对数九的体验区别挺有意思。华北平原的朋友们最怕三九四九 那时候零下十几度是家常便饭!
长江中下游地区尽管气温没北方低,但湿冷入骨的寒意更让人难熬。而岭南地区的小伙伴们,说不定整个数九期间连毛衣都不用穿!
眼下年轻人说不定觉得数九是老古董、老实说此地面藏着大智慧。
古人没有天气预报,就靠观察物候变化来指导生活。就像"七九河开"就是说这时候河冰开始融化,行准备春耕了;"八九雁来"预示着候鸟回归,要开始准备播种。
数九歌谣各地版本有区别,但都生动记录了气候特征。
北京版的"一九二九不出手"同湖南版的"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异曲同工。这些口口相传的民谚 其实是老百姓几百年积累的气候数据。这说明了什么?
现代气象学找原因证实,冬至后的第八十一天正好对应着惊蛰节气前后!这时候全国大在某种程度上区平均气温都回升到0℃比。多跟着古人的"九九艳阳天"完全吻合.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观察力,在没有温度计的年代。硬是靠肉眼记录找到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眼下某些嗯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数九文化~在社交平台搞"数九打卡"。每天记录气温变化,观察物候现象- 配上节气美食照片!
这种古今结合的记录方式~让传统智慧焕发了新生机。
农业生产还是离不开数九经验。
老农们常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单衣过冬"、根据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具体位置- 就能预判当年冬天的寒冷程度。尽管有眼下有卫星云图,但这些接地气的经验法则仍然管用。
数九养生讲究"冬藏"。三九贴敷、艾灸这些传统疗法- 都是选在最冷的时候调理身体。
饮食方面讲究吃羊肉、喝姜汤驱寒,眼下城里人流行的围炉煮茶- 其实也是数九文化的现代演绎。
有意思的是数九的计算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变体。
就像云南某些地方会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开始数九,这种地域性调整正好讲清楚传统文化因地制宜的智慧。
现代气候变暖给数九文化带来了新课题!不少地方发现"三九不冷六九冷"、传统气候规律正在发生变化。这时候更得大家不断观察记录,说不定能出适应新时代的"新数九歌谣"。
理解数九的起始点跟着演变过程,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认识自然规律的主要途径!当大家在手机上看天气预报时能够也留意下今天数到第几个九了~观察窗外的柳树是不是开始抽芽.这种古今对话的观察方式;可能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气候密码。下次家里老人说起"春打六九头"时咱们也能跟着着聊上几句,这才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