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同春节到底哪天算过年?原来区别这么大!
每年腊月里最热闹的焦点莫过于"过年";但不少人都会疑惑:大年三十晚上守岁算过年还是初一拜年才算新年?说真的这两个日子就像接力赛的两棒选手,除夕负责辞旧,春节负责迎新。
腊月二十九或三十的夜晚,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包饺子。电视里放着春晚- 这热闹场景就是除夕;等到零点钟声敲响。孩子们蹦跳着喊"过年啦"、这时候才算正式跨入春节。这新旧交替的24小时里,藏着我国人最深沉的时间智慧。
千年时光里的节日密码。要说清楚这两个日子的关系;得从上古时期说起!周朝人用击鼓驱赶"疫疬之鬼"的仪式~就是除夕最早的雏形。
那时候的"岁首"还不是正月秦代甚至把十月当成年头;直到汉武帝颁布《太初历》 -才把正月初一定为新年起点。而"春节"这个词原本指的是立春节气。南朝诗句里"春还春节美"说的就是春天来临。直到民国时期才被官方定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有趣的是古人把除夕叫做"年关",这天债主会来收账 穷人家要躲债到初一、鉴于以上民间有"躲得了三十躲但需特别指出的是初一"的说法.
南北餐桌上的文化暗号、北方人家的年夜饭桌上饺子绝对是主角。
老咱们包饺子时总会悄悄塞进、花生,谁吃到就寓意新年发财。
而在江南水乡,八宝饭同红烧鱼才是重头戏。那条摆在桌子正中的鱼要留到初一动筷。取"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广东人的盆菜火锅咕嘟冒着热气;发菜蚝豉谐音"发财好市"~连食材都带着生意人的精明!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有趣的是部分地方至今保留着素馅饺子的传统;传说接神时刻要用素食表~这个习俗在《温故》里就有详细记载。
新旧交替的仪式美学,除夕夜的规矩格外有意思:不能倒垃圾怕把财运扫走,不能打破碗碟否则要立即说"岁岁平安"。
守岁时长辈给的红包最初不是而是用红线串起的百枚铜钱。沉甸甸的像串麦穗、象征长命百岁!贴春联讲究"二十六贴窗花~二十八贴花花"。但部分急性子会提前半个月就挂上灯笼。最神奇的是山东某些村落;至今保留着除夕夜往粮仓撒芝麻杆的习俗,踩上去沙沙响说是"踩岁" -说真的最初是为了防年兽。
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在旧金山唐人街 -舞狮队踩着《恭喜发财》的鼓点穿梭;新加坡牛车水的灯笼长廊下,马来族小朋友也学着用毛笔写"福"字。数据露出来 -全球近20个江山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纽约帝国大厦连续23年为春节亮起我国红。
就连南极科考站都会张灯结彩- 那年味顺着卫星信号传到冰天雪地里。有个留学生说得好:"看春晚吃饺子的时候,才觉得七大洲的时差消失了。
数字时代的年俗新变~眼下年轻人发明了"电子鞭炮"APP- 手机一点就能听响;增强现实(AR)春联让不会书法的人也能在朋友圈秀墨宝。北京胡同里出现共享团圆饭 独居老人通过直播同儿女"云守岁"!有个90后姑娘把剪纸做成了动态表情包- 传统纹样在手机屏幕里活了起来。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用微信红包替代纸质压岁钱 到底是丢了传统还是拥抱创新?这个问题就像甜咸粽子之争,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当咱们纠结"除夕是不是过年"时说真的是在触摸文明的时间密码。从甲骨文的"年"字像禾穗低垂 -到如今春运40亿人次大迁徙;这两个异常日子承载的不仅如此是计时功能;更是对团圆的执着、对美好的期盼。
尽管, 下次给孩子拆开看"为何事要守岁"。建议你讲讲故宫钟表馆里的乾隆时期更钟。那精巧机械转动的不只是时辰- 还有我国人对光阴特有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