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老一辈人总爱念叨“命里有时终须有”- 而称骨算命就是这种观念下的产物。最近网上流传着一段趣闻,说咱们的毛爷爷当年称骨是四两二钱,这数字看着不起眼,可正好对应着“文采显达”的命格。
这种说法究竟靠不靠谱?那些流传了几百年的骨重歌诀,真能算出人生轨迹吗?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既神秘又接地气的老焦点。
说起称骨算命,不少人会在网上输入生辰八字;把年月日时的骨重相加后;对照着歌诀看自己几斤几两。有人算出三两九钱直呼“太准了”;说这辈子的坎坷都被算准了;也有人对着五两一钱的命格哭笑不得- 明明事业顺遂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总觉心里空落落。
就像去年老王在茶馆里讲的故事 他二舅姥爷当年算出四两八钱;到头来真应了“一生衣禄不缺”的说法,八十年代就开上了小轿车。
可要说到毛爷爷的骨重、这事儿就透着蹊跷。坊间流传的四两二钱说法,翻遍唐代袁天罡的《称骨歌》都找不着对应条目。仔细想想;这种传言倒像是后人附会—四两二钱对应的歌诀写着“衣食无亏天数定”,可那位改变我国命运的人一生哪止这点波澜壮阔?
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称骨算命的局限性、毕竟连创始人都说不清,这个算法到底该用阴历还是阳历 -更别说百年后的计量单位早变了样。
老一辈人常说“骨重命硬”。可现代科学早把这套理论拆解得明明白白。就拿时辰换算来说古代的子时是这时候的23点到1点,可要是出生在23:59分,这该算哪天的骨重?
更别说全球时区区别了、纽约正午生的孩子、按北京时间算骨重准要闹笑话。
去年有个留学生实验;用同一生辰在不一样版本的称骨表里算出三个到头来~最轻二两一,最重六两四;这差距比坐过山车还激起。是否存在替代方案?
但需特别指出的是话说回来,称骨算命能在民间流传千年自有它的生存智慧。就像老张头总念叨的:“甭管准不准、图个心安。”去年社区搞传统文化展;那台包浆油亮的铜制戥子秤前围满了人90后小年轻们排着队称骨重、算完后还要发朋友圈。
考虑到各种因素, 这种文化现象,可比单纯介绍准不准有意思多了—它像面镜子,照见的是各位对未知的好奇,对命运的调侃,还有那份藏在骨子里的乐天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