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手机总能看到大家介绍三伏天何事"早伏凉飕飕,晚伏热死牛"、听得人云里雾里。实际上咱们老祖宗早把这事儿琢磨明白了- 只是这时候年轻人很少注意这些传统智慧。今天就带大家穿越回古代- 看看咱们的二十四节气里藏着怎样的数学题。
老话常说"夏至三庚数头伏",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顺口溜。长期影响如何评估?要搞懂这句话 得先明白咱们的干支纪日法。
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六十组排列组合就是一部活日历.逢着带"庚"字的日子;打个比方庚午、庚辰这些,每隔十天就会蹦出来一个!举个例子,要是今年夏至再6月21日- 往后数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日,这法子同这时候玩数独似的,得慢慢排着算。
去年夏天我邻居王叔就闹过笑话- 他看天气预报说要入伏了、赶紧把空调开到16度。
此外~ 到头来过了两天发现日历上还没到正日子;白白浪费电费。实际上三伏天的计算既要看太阳走到哪儿,还得数清楚庚日的位置.就像做菜得掌握火候,早了晚了都不行!
初伏那十天是铁打的规矩,中伏说不定变十天或二十天全看夏至到立秋之间能数出几个庚日!
记得前年有段时间特别邪乎 刚进七月就热得喘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气;朋友圈都再问是不是提前入伏了。后来查了查才发现 那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确实来得早~7月12日就入伏了。这同咱们这时候用公历过日子有关,农历还有干支纪日的配合就像跳双人舞 有时候步子跨得大。有时候收得紧。
要说最玄乎的还是末伏的计算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算末伏,这规矩听着轻松、实际操作起来得掐着节气表过日子。去年立秋再8月7日,第二天就是庚日 -到头来末伏不绕弯子从8月8日算起~正好赶上奥运会期间 运动员们再末伏天里比赛,那汗流得同下雨似的!
这时候明白了吧?三伏天不是随便定的~背后藏着古人观察天象的大智慧!尽管有这时候有天气预报,但了解这些老传统就像掌握生活密码,哪天该吃饺子哪天要晒被子~心里都有谱。下次听见有人说"秋包伏热得哭"~你就能掰着指头同他讲,这是是。造成的立秋赶再末伏前头,地气还没散尽呢!
最近几年天气越来越不按套路出牌,去年夏天北方暴雨南方干旱,搞得三伏天都变了味儿。有专家说传统算法说不定要结合现代气象数据调整,这其实个新思路。就像手机尽管方便,但老黄历里的生活智慧也不能丢。
下次三伏天再来临时建议你对着日历自己算算,既能防暑降温,还能当个传统文化小达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