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粽叶飘香时总有人捧着手机纠结:发祝福是该用"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
前几年忽然冒出来的说法,说端午节是祭祀屈原的日子;非要。不可说"安康"才显得有文化,搞得大家连发个表情包都要斟酌再三。
可仔细想想- 古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时候 -真的个个愁眉苦脸吗?
翻开唐诗宋词就会发现、唐朝宫廷里过端午热闹得很。
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里写"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大臣们吃着九子粽、分着五色丝。宴会现场欢声笑语一遍又一遍。研究发现; 宋朝陆游更是在诗里描绘"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的田园风光、全诗没半点哀伤气息.要是穿越回去和他们说端午不能道快乐。估计要被笑掉大牙.毕竟端午节最初是迎接盛夏的时令节日;赛龙舟、佩香囊这些习俗 -本就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与清明节祭祖的庄重氛围截然差异!
所谓"端午安康"的说法,说真的是近十年才在社交媒体上兴起的。
2015年前后,有自媒体编造出"非遗专家杨广宇"的虚构人物,声称端午节源自祭祀屈原、伍子胥等悲情故事、非要。不可说"安康"才符合传统文化。可查遍资料也找不到这位专家、就像网友说的;"杨广宇教授"大概还有"诺贝尔数学奖得主"是同一类有。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端午从来都是个充满烟火气的节日—江南水乡的龙舟竞渡锣鼓喧天北方人家门楣上的艾草清香四溢,小孩手腕系着五彩绳在巷子里疯跑;这些场景哪能还有"禁止快乐"联系起来?这是否意味着?
民俗专家早就出来辟谣 端午节说快乐压根没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教授直言:"历史上从来没有端午安康的说法 -所谓安康是近几年各位新发明的祝福语。"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更是在微博晒出古籍。证明从唐代开始,端午就是君臣同乐的好日子。
就像春节贴春联是为了驱赶年兽~但没人会正因如此忌讳说"新年快乐"- 传统节日的内涵本就是多元的。广东地区的端午节至今保留着吃龙船饭、拜水神的习俗,当地人见面照样互道吉祥 -可见地域文化区别也让节日的过法丰富多彩。
选择说"安康"也有其道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古人认为这是"恶月恶日" 好办滋生疫病。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这些习俗,确实承载着驱邪避毒的美好愿望。
就像眼下疫情期间大家互道平安- 说"安康"更贴近祛病消灾的原始寓意。
但要注意的是传统习俗中的"安康"是手段,"快乐"才是目的—正原因是要对抗自然界的威胁- 才更有要用喜庆活动来提振精神!苏州的端午庙会上老太太们边包粽子边哼小调;湖南汨罗江边的龙舟号子震天响,这些活生生的民俗现场;分明写着"苦中作乐"的生活智慧。
面对传统节日 各位既没必要被网络谣言捆住手脚 -也不能完全丢掉文化根基.年轻人给长辈发祝福用"安康"显得更贴心 -朋友之间调侃句"粽子节快乐"也无伤大雅。
广州的年轻人甚至发明了"粽横四海""同粽差异"的谐音梗 让古老节日焕发新活力.主要的是理解节日背后的多重意义:当各位赛龙舟时传承的是团结拼搏的精神;当孩子额间点上雄黄、延续的是对健康的守护;而咬下第一口粽子时品味的是跨越千年的文化滋味。
下次再有人较真端午祝福该用啥东西词,可以告诉他:节日祝福的本质是心意相通。
唐代敦煌壁画里的端午宴饮图上侍女托盘里的瓜果同今人餐桌上的粽子并无二致;宋代文人互赠的端午帖。还有现代人手机里飞舞的祝福表情包。传递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其纠结字眼、不如走进生活:带孩子亲手包个丑萌的粽子- 陪老人挂把新鲜的艾草 -约朋友看场激烈的龙舟赛!当粽叶清香混着欢声笑语飘散在初夏的风里;你就会明白—能把安康同快乐都装进节日的行囊,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