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春节一到~福建的空气里都飘着热闹劲儿。这个山海相拥的省份 -光是方言就有好几种,过年习俗更是“五花八门到让人眼花缭乱”。从祭灶王爷的糖饼到海边人家必吃的血蚶、从屋檐下挂的甘蔗到床底下藏的蚶壳 -每一个动作都藏着福建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福建人过年到底有多少“花活儿”。
地区 | 特色年俗 | 必吃年味 |
---|---|---|
闽东(福州、宁德) | 祭灶、煮太平燕、红头线面 | 灶糖灶饼、肉燕、年糕 |
闽南(泉州、厦门、漳州) | 围炉守岁、跳火群、烧塔仔 | 血蚶、五香卷、封肉 |
闽西(龙岩) | 打黄粿、游大龙、走古事 | 梅菜扣肉、白斩鸡、腊肠 |
莆仙(莆田) | 做大岁、摆棕轿、闹元宵 | 妈祖面、卤面、焖豆腐 |
闽北(南平、三明) | 挖底菜、舞鱼灯、熏年肉 | 包糍、黄粿、冬笋宴 |
说实话~说闽东人最讲究的“仪式感”。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上天家家都得备上24种花样的灶糖灶饼。就怕灶王爷汇报工作时“漏了嘴”!到了除夕夜!佛跳墙这种硬菜反倒成了配角;家家桌上那碗太平燕才是重头戏——肉燕皮要捶打2000次才够弹牙。鸭蛋必须用红糟染得通红,福州话里“压乱”的谐音。藏着对平安年的期盼.大年初一宁德人煮的红头线面更有意思 -面条用红绳扎着下锅,捞起来还得整根连续,寓意长寿安康!
就闽南人的过年是从腊月十六“尾牙”就开始的马拉松...晋江人除夕夜的火堆能蹿得比人高 老少爷们排队“跳火群”、边跳还要边喊“跳进来 大发财”;跳完的火灰要装进炭炉“添旺”。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门人吃年夜饭叫“围炉”,火锅里翻滚的海鲜冒着鲜气~但最激起的还数血蚶——烫三秒就捞起来;掰开壳时血水滋啦溅出 老一辈说在这是“见红发财”的好兆头。
看泉州人元宵节的花灯能玩出花 针刺无骨灯薄如蝉翼~料丝灯镶着贝壳流光溢彩,最绝的是“灯”与“丁”同音,新媳妇过门第一年要亲手做盏灯挂到庙里。
通过往闽西大山里走,客家人的年味透着股豪迈气!长汀人打黄粿要十几个汉子轮番捶打,糯米混着草木灰、打得越久越筋道。连城姑田的游大龙能绵延三里地,每节龙身都是竹骨纸皮,两百多人扛着再山路上蜿蜒,远远看去真像条活龙...最逗的是孩子们过年都有“鸡腿任务”——谁家娃没啃完那只白斩鸡的大腿,就算没完成“长大一岁”的仪式。
把莆田人过年总比别人多“一轮”。正月初四要重新过除夕;在这叫“做大岁”;源自当年倭寇来袭耽误了过年如今成了全国独一份的习俗!仙游初三的“做十”寿宴比除夕还热闹.
说实在的~星家院里摆开十几桌,贺寿的担盘里必须装线面、红团跟猪蹄。讲究的是“十全十美”。元宵节的枫亭游灯最壮观- 四千多人组成的队伍里。
烛光灯、塔灯、水族灯晃得人眼花。踩街的姑娘们头顶二十斤的簪花轿~走得比模特还稳当!
闽北山区的年俗带着草木清香。武夷山人打糍粑要用木槌夯出节奏、刚出锅的包糍裹着鼠曲草香;咬开是香菇笋丁馅 -解腻又爽口!政和县的“挖底”菜听着好笑、实则是把冬笋、粉丝、五花肉炒得锅底见光;吃光盘才叫够味。
正月里最热闹的还数舞龙灯~邵武的板灯龙能接上千节 龙头上插三炷香- 龙尾绑着松明火把,再黑漆漆的山坳里游动如同火龙降世。
这些传承千年的习俗、不仅是福建人的集体记忆~更像一本活着的地方志...当漳州的木版年画印出胖娃娃抱鲤鱼的图案;当泉州南音再花灯下悠悠响起 -当客家米酒再围炉时烫出香气,我们读懂的不仅是过年的热闹,更是一个族群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说实话,许未来的年俗会加入无人机灯光秀、电子红包新玩法 但那些藏再食物里的吉祥话、刻再仪式中的老讲究- 永远会是福建人心中最温暖的年味。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